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https://ah.huatu.com/zfgj/)提供: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点:面对高温,我们不能只是流流汗。
中国的南方地区成了一块烧红的烙铁。
在近期每天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气温实况图上,“大公鸡”的肚子仿佛受到了严重的烧伤。人们在媒体每天连篇累牍的高温报道之下早已麻木——身在高温区外的人们可能将不断刷新的纪录当成景观和谈资;身在高温区内的人们还在耐着性子坚持,等待气候的转变。
平心而论,这场应该被记住的高温“烤”出了我们生活中太多问题:因高温而身故的大多数是老人,对此我们能做点什么?当前的高温伴随着干旱和火灾的隐患,我们的应对是否得当?高温津贴喊了多年却依然落实难,高温福利只能“凭良心”,这份尴尬又当如何排解?
毕竟,面对这一轮屡破纪录的酷烈天气,我们不该只是流流汗而已。
我们的父母,远比想像中脆弱
今年夏天的高温,让浙江人对两件事有了新的理解:第一,让我们接受了持续高温也是一种自然灾害的理念;第二,重新认识了中暑,了解了一个词“热射病”。
8月7日,在浙江省中医院,83岁的范大伯已度过了危险期。前几天,范大伯高烧到41.5℃,神志不清,被确诊为热射病。陪在一旁的老伴说,家里3个房间,只有客厅有空调,今年开过一次。老伴特别无奈:“我们年纪大了,没有力气,毛病又多,照顾自己真很难,幸亏这次老伴快好起来了。”
但杭州濮家新村一对空巢老夫妇,却没有那么幸运。8月1日晚上,83岁的杨大伯和78岁的妻子在家中去世,却无人知晓。杨大伯身患高血压,老伴久病卧床,家中唯一的空调坏了两个多月,在持续的高温天里,两位老人静静地离去了。
因为高温,令人痛心的悲剧频频上演。
7日记者从省卫生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报告高温中暑病例近800例,其中重症中暑112例。
来自杭城8大医院,包括浙大一院、浙医二院、省中医院、省立同德医院、省新华医院、市一、市二、市三医院的统计数据,从7月份到现在,这8家医院已经累计收治近百位中暑患者,其中,极重度中暑——热射病患者,高达28人,他们中22位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八成。
这个数据,已经刷新了近10年来,杭城各医院收治热射病患者的历史纪录。其中仅浙医二院一家,近4天中,急诊中心就收治了5位热射病患者,其中一位是40岁的中年人。
据宁波当地电视台报道,截至8月5日,宁波各大医院已至少收治了15名热射病患者,其中4人死亡。宁波第一医院已成立了热射病抢救小组。
另据记者对各地报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7日,安徽有2例热射病死亡病例,上海有2例,江苏2例,湖南有3例环卫工人中暑身亡事件。
独居、节俭、有慢性病,让他们的夏天很难过
记者近日追踪了杭州28例热射病患者发现,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2人,占了近八成。触目惊心的数据,让我们不敢想,持续生猛的高温下,还有多少老人正在忍受 “煎熬”。
我们更想探究,为什么“高温受伤人群”,家中的老人有那么多?
记者采访了多位急诊室医生,并从他们“病例报告”中发现,其实患热射病的老人,有四大特质:
独居老人居多。患病的老人中,有的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无法“常回家看看”。如果老两口相依为命,还能互相有个照应;若是鳏寡老人独自居住,一旦突发病情,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从而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伴有基础疾病。浙医二院急诊室医生赵小纲告诉记者,热射病大多数人本身就有慢性病,比如糖尿病、心脏病、脑梗塞等,体质就更弱了。”他接治的一位病人,就有严重的帕金森症,“抽搐使她一直处于运动中,出汗多,脱水了,更容易引发热射病。”
生活过分节俭。记者在许多患病老人的病历上,都发现了一组矛盾的记录:“体温40℃”的后面,还注明了“不开空调”。
在医生的回访中,有的老人说“习惯了,以前都是摇摇扇子就度夏了”,有的老人还强调,“夏天出点汗好”。但浙医二院急诊室主任张茂告诉记者:“在持续高温的情况下,人体的调节机能会出现疲态,尤其在闷热天气,身体的代谢会出现一定的紊乱。其实很多老人是一辈子节省惯了,舍不得用电,也舍不得吃,营养跟不上,体质就更弱了。”然而,今年的夏天,是一个靠蒲扇摇不过去的夏天。
社会适应能力弱。据记者了解,许多老人不开空调,并不是用不起空调。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黄小民就告诉记者两个案例:一位老人,因为空调遥控器坏了,结果热出病来;还有位老人,开了空调却发现越来越热,原来开的是热空调。“老人们的社会活动少,与社会的关联度就少,在疏离中逐渐被边缘化,比如不会用电器,不懂得如何急救,从而丧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个案直击
出院回家第一天
吃饭还是舍不得开空调
傍晚,记者来到杭州近江海鲜城附近的小区,见到了刚刚出院的86岁金大伯。
他上周三在家中昏倒,被送入省中医院抢救,诊断为热射病。因为有高血压、糖尿病,金大伯的热射病来势猛,体温一度超过40℃,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
幸好病来得快,去得也快。记者见到老两口时,他们正要吃晚饭,但没开空调。
“空调晚上开一开,这会吃完饭,通通风还好。”老伴说。
发病那天,老人家也没开空调。金大伯早上刚起床去洗手间,就“咕咚”昏倒在地上,老伴吓坏了,赶紧给儿子打电话。儿子住得近,立马赶过来,把老父亲扶起来,叫了120急救车。
老两口本来日子过得蛮惬意,晚上七八点钟睡下去,早上5点钟爬起,旁边的小超市逛逛,然后回家。可因为金大伯身体不好,腿脚走不动,加上天气热,老两口近来下楼也少,甚至连电视也很少看了。
“儿子经常来,叫我们把空调开足,但是吹空调很不舒服呀,不通风,我们一般就晚上开起来。以前一把蒲扇过夏天,现在都不一样了哟。”
记者到几个房间看了看,只有主卧室一个房间有空调。留意到饭桌靠窗的一角,堆了十几盒药,两老人都有血压、血糖的毛病,常年吃药。
身体孱弱,几乎是所有重度中暑老人的共同“标签”。
——相关阅读——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面授辅导(网上报名,一步到位)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络课程(随时随地,在家听课)
当高温遇见干旱
7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晴热天气,部分地区日最高温度、高温日数等均突破历史极值。与此同时,长时间的高温少雨天气已经导致湖南、贵州、湖北、重庆等地旱情迅速发展。当前气象条件下,需高度警惕高温和干旱的灾害叠加效应。
在强大的副热带高压系统控制下,南方地区近期仿佛被装入蒸笼般“高烧不退”。据中国气象局统计,7月份,江南、江汉、江淮大部、黄淮中南部以及重庆、贵州东北部等地高温日数有10至25天,浙江大部、湖南中东部、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等地高温日数超过25天。这两天,南方地区又进入新一轮“烧烤模式”。高温使供电、供水等市政服务压力增大,部分工业活动生产受限,户外劳动的危险性大大增强,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中暑死亡案例。
如果说高温更多的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干旱则从更广泛的层面对全社会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首当其冲的便是农业。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8月6日,全国有6476万亩耕地受旱(多年同期平均值1.27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5850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面积626万亩。当前正值南方地区中稻抽穗灌浆和玉米生长发育期,持续高温干旱将对秋粮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不仅是农业,部分地区的高温干旱使江河来水持续减少,已经影响到城乡居民供水。据国家防办统计,目前全国有465万人、201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严峻形势之下,重庆、湖南部分县市正采取错峰供水、定时供水等措施缓解供水压力。
面对高温和干旱可能带来的灾害叠加效应,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当前高温防护和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性,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强化地方抗旱责任制的落实,充分依靠村级基层组织,克服麻痹侥幸、靠天等雨思想和畏难情绪,立足于抗大旱、抗长旱,及早动手、发动群众、综合施策。
高温干旱灾害影响广泛,各有关部门要全力做好水电供应和调度、高温中暑防御、卫生防疫以及交通安全管理、城市和林区防火等工作,减少或尽量避免高温时段的户外作业,保障受旱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群众身体健康。
据气象部门预测,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东部的高温少雨天气将持续到8月中旬。在当前抗旱工作中,要把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放在首位,对旱区缺水状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针对不同缺水类型,细化人饮解困方案,采取打井取水、应急调水、拉水送水、对口帮扶等措施,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用水。
焦急的农民:全是“瘪包谷”,又亏一季
“10个里头没两个是饱粒的!全是‘瘪包谷’,又亏一季。”68岁的田光启坐在家门口掰新收的玉米,越掰越生气。让这个老农又急又气的是当地持续四年的旱情。6日,记者来到田光启所在的湖北随县万福店农场,室外42摄氏度的高温几乎把地里的禾苗晒焦了,稻田里布满一指宽的裂缝。
田光启家门口本来有两个共40多亩的水塘,管着周围300亩水田的灌溉。但是前年,这两口堰塘干涸见底,去年塘底长满了杂草和芦苇,今年又被“烤”蔫了。
从2010年秋季开始,占湖北省五分之一土地面积的随州、襄阳、孝感等鄂中北地区开始出现旱情,并持续至今。曾经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随县是这一地区受旱最严重的县之一。
罕见旱情的原因主要是这一地区处在中国南北气候带交界处,雨水较少。同时,这一地区没有什么大的河流,加上近两年持续抗旱,库塘存水消耗殆尽。
为了应对旱情,在经历了去年水稻绝收后,田光启今年改种玉米。“水稻价格再好,没有水也不行,只能改种玉米,能保一点是一点。”田光启说,周围很多农民都改种了玉米,但是收成也都不好。
随县农业局总农业师张明学说,去年玉米种植面积是8.1万亩,今年增加到15万亩,几乎翻了一番。虽然玉米耐旱,但也面临严重减产。“这样的高温天气再持续10天,全县15万亩的玉米将减产45%到50%。水稻减产也将从18万亩增至30万亩。”
严峻的旱情还在扩散。除了这三个地方的旱情加剧,湖北除去神农架林区以外其他16个地市均出现了旱情,所涉的67个县市超过一半是粮食产区。“现在每天都有新增报旱的县市,受旱的农田每天以100万亩的速度在增加,目前全省的受旱农田已经增加到1200多万亩。”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总工程师江焱生说。
自7月中旬以来,中部地区正经历着罕见高温晴热天气,不少地区跟湖北一样饱受伏旱热害折磨。中国国家防总日前通报,湖北、湖南、贵州、重庆等地旱情迅速发展,安徽南部、浙江部分山区、江西西北部和江苏北部等地伏旱露头。
这些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中国的“米袋”“粮仓”,不断扩散的干旱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截至8月5日,中国有5998万亩耕地受旱,其中作物受旱面积5474万亩,缺水缺墒面积524万亩,有450万人、179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生活在农村的田光启在荒废的猪舍旁边打了10米深的机井,保障了一家四口吃水,但是靠种田挣钱的问题却死死困扰这一家。“如果明年继续这样旱下去,种地就真没种头了!管不了人吃饭,更管不了娃读书。”
田光启的孙子在城里读初中,一年的花销要1万多元。这两年种地都在亏本,只能靠儿子在外打工维持。他说:“今年这个玉米一亩地要亏50多元,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千万不能再旱下去。”
在另一个受旱严重的湖北广水县,因为连年干旱,不少农民都丢下土地,外出打工。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农民的种粮意愿一直以来都是抓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一旦因灾撂荒大范围出现,那么就可能危及粮食生产。
相关阅读
高温成了山林火灾的“帮凶”
8日午时,富阳鹿山街道汤家埠村的室外温度高达42度。记者在此间看到,眼前一大片山林冒着黄烟,林中不时闪出红红火舌。
自6日晚10时许这片山林发现火灾以来,当地已经组织上千人次组织扑火,但一度扑灭的火势在高温炙烤下再度复燃,目前已再度燃起明火。
在驱车赶赴火场采访的途中,记者看到一段正在冒白烟的林场,竟然紧靠着马路旁边,仅隔一条1米多宽的小水沟。而周围的林木在连日高温下,已经泛出枯黄的颜色。
在着火山林下,记者看到了上百名正从山上撤下来的救火人员。鹿山街道分管农业的纪委书记徐连平在其中。他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山上砍隔离带,离山顶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没法砍了,火已经过来了。”
这组由150人组成的救火队是8日凌晨4时上山的,在连续砍伐隔离带近9小时后才撤离火场。记者看到,他们每个人的脸部和颈部皮肤全都被晒得发红。
“山太高,附近小水塘的水打不上去,救火的措施只有砍伐隔离带”,鹿山街道办主任吕劲峰无奈的告诉记者,连日来,富阳的气温都超过了40摄氏度,山上根本无法久呆,大家只能在凌晨突击上山,最佳灭火时间就是凌晨4时到上午9时。
高温酷暑无疑是本次山林火灾的“帮凶”。记者了解到,尽管当地救火队砍伐了宽度达到10米、总长度达到10公里的隔离带,但7日晚间,第一道隔离带已经被火势突破。
目前,火灾原因和过火面积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相关阅读——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面授辅导(网上报名,一步到位)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络课程(随时随地,在家听课)
“零投诉、零处罚”的背后——三问高温权益保障
最近,河南七旬环卫工人中暑死亡事件,再度引发网民对高温劳保制度的思考。有媒体报道,南京、西安等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多年来从未收到过一起高温权益方面的投诉,也从未对企业进行过处罚。
在高温津贴难落实成为不争事实的背景下,“零投诉、零处罚”更折射出劳动者维权的孱弱和政府监管的空挡。有关专家认为,改善高温条件下的劳动者福利,坚持以人为本,这不仅关系到法律的严肃性,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问题一:相关法规操作性不强
安徽师范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张素凤认为,“高温维权”每年都在提,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部分企业利字当头不遵守相关规定是重要原因。其次,国家相关法规对于违规单位的处罚等细节缺失,令违规企业几乎没有付出任何成本。
事实上,我国1960年就公布了《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2012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还出台了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其中对高温条件下的户外工作时间、安排有明确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
但是,这项规定并没有明确具体执行措施,如高温认定是按预报还是实际,露天作业累计时间如何认定,这使它失去了实际操作性,很多私营企业因此根本不执行规定。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张硕人也表示,新《办法》表述模糊、缺少维护高温权益的具体执行措施和处罚细则,导致执行情况并不顺利。如高温津贴具体数额怎么定,省级相关部门是否必须根据新《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等问题,《办法》中都没有明确说明,带薪高温休假也并未形成一种明确的有法可依的机制。
另外,新《办法》属于部门规章,强制力有限,办法中虽然设定了高温情形下必需的劳动保护措施,但对于用人单位违反此项规定的处罚措施基本未予规定,因而缺乏法律约束力。
问题二:有法不依 弱势劳动者不敢维权
在采访中,很多建筑工地的工人说,做了这么多年农民工,每到夏天都很期待有一份高温补贴,就算只有绿豆汤等解暑食品也可以,但是很少有。一些环卫工人表示,高温补贴不管有多少,至少是一份尊重。尽管他们期望企业能给予他们高温福利,但由于担心被企业辞退,所以不敢公开“叫板”。
据合肥市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支队长宣恒健介绍,安徽省于2011年7月发布通知明确高温津贴标准,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工作,本省用人企业应支付每人每工作日不低于10元的高温津贴,企业不得因高温停止工作、缩短工时而扣除或降低工资标准。
但宣恒健说:“实际上,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这项政策出台以来执行情况良莠不齐,在部分私企,特别是建筑工地并未得到落实。但是由于没有法律依据进行处罚,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对一家单位进行处理。”
合肥市安监局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处处长黄泽虎表示,入夏以来,安监局也发现了较多不符合高温下作业规定的行为。“但除非是工人中暑,发生疾病,危害到身体健康,我们才能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对其进行追究处罚。其余我们只能对用人单位进行劝导。”
张素凤表示,由于高温津贴数额小,维权成本很高,很少有劳动者愿意冒失业的风险主动向相关部门举报维权。
安徽大森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沈锋律师也表示,“零投诉”一方面是因为维护劳动者权益涉及综合管理,很多劳动者不知道到底归谁管;另一方面,不少劳动者因就业竞争激烈、维权成本高、维权程序复杂等原因,无奈地选择忍气吞声。
问题三:相关部门监管不力
有关专家表示,劳动者高温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会和劳动监管部门监管乏力、执法不严。
张素凤表示,除了部分企业利字当头不遵守相关防暑规定之外,部分政府监管部门检查活动走马观花,只是坐在办公室座谈,听企业汇报,不深入工作一线问民意、察民情、解民忧,也是高温关怀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些部门坚持“不告不理”原则,只是公布投诉电话坐等举报,缺乏主动介入意识。其实,劳动者的高温权益是不是得到了保护,掌握情况很简单。只要劳动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贪图办公室里的清凉,走几步路、出一点汗,到工地上、厂矿里去看一看、问一问,就能了解实际情况。
采访中,一位工人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大量户外作业劳动者所在的企业多为民营和小企业,这些企业一般都很少有工会组织,平时也很少见到相关政府部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
张硕人说,落实“高温维权”,需要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劳动监察部门内部应建立较为严密的问责机制,对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坚决问责,确保监察执法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有关专家呼吁,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执法力度,转变执法观念,由劳动者投诉为主的被动执法方式转变为主动监察。相关政府部门和工会组织应多深入企业、工地、厂矿等地方,主动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相关阅读——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面授辅导(网上报名,一步到位)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络课程(随时随地,在家听课)
扩展阅读
高温“烧烤” 泳池难进
今年夏天我国南方多地持续徘徊在“烧烤”状态,而火炉重庆更是无限接近“撒孜然”的程度。持续的高温让重庆市民难以忍耐,纷纷采取各种手段避暑,而游泳无疑是最适合的方式之一。但记者调查发现,重庆市民想找一个可以避暑的游泳池,却无比艰难。
高档游泳馆环境好,但价格昂贵
海派健身会所长安锦绣城店,是重庆渝北区一家高档室内游泳馆,游泳池是25长、16米宽的标准恒温游泳池,装修精致。但记者走进去一看,偌大的游泳池里只有寥寥7、8个人,显得非常空旷。
一位工作人员以为记者来游泳,便向记者推荐说:“我们会所走的是高端路线,采取的是会员制,为了会员的良好体验,收费较贵,通过高价控制人数。”
记者了解到,在该会所游泳需要办会员卡,时间最短为一年,不接受短期游泳,年卡的费用是4000元,仅限本人使用。记者表示自己是学生,只能假期游泳,年卡不划算。该工作人员表示可以帮忙找找关系,申请次卡,100次起售,收费7200元。最后他补充道:“可以破例让你先体验一次,但收费为128元。”
在被问及价格为何如此高时,另一位王姓工作人员补充道:“一分钱一分货,我们价格虽贵,但服务很好,游泳池的水全是经过臭氧杀毒,基本上一个月换一次水。那些便宜的,都是撒漂白粉消毒,水能半年换一次就不错了。”
来这里游泳的张先生告诉记者:“这个价格相对服务来说有点贵,池子很小,水有点刺鼻。不过没办法,周边都是这种游泳馆,想找个便宜点的游泳池很难,而且人也太多。”
记者又来另一家价格相对“亲民”的会所制游泳馆,位于重庆江北的海派洋河旗舰店。同样,在这里游泳也需要办会员卡,次卡100次起办,最低价格4800元,年卡则为3300元。该馆工作人员说:“夏天想游泳的人太多了,不采取会员制,恐怕要被挤破门槛。”
一位刚刚陪孩子游泳出来的王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我儿子上小学,可以办学生票,980元两个月,这看起来便宜很多。但是,这里学游泳太贵,没办法我又花钱给自己办了张次卡,亲自教儿子游泳,算下来价钱也很高。”
据了解,去年重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3000元,这种高档游泳池办一次卡要花数千元,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承受的。
公共泳池门槛稍低,但人满为患
私立高档游泳馆门槛高、收费贵,那么公共游泳馆又如何呢?
记者来到了位于袁家岗的重庆市奥体中心游泳馆,该馆由重庆市体育局主管,规模较大,共有两个泳池,和一个跳水池,对所有市民开放。它的收费相对便宜也灵活很多,有多种消费方式可供选择,记次卡是100次2000元,年卡是2200元一年,而夏季的月卡也要收800元,但同时他们也可以按次收费,上午一次30元,下午一次40元。
但记者刚一走进游泳馆内,一股喧闹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只见三个池子都“塞”满了人,用“下饺子”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不会游的相互扑通着水花,会游的忙着在人群中穿梭,还有很多游累了休息的人坐在池边聊天。
泳池二楼的观众席上,坐着很多陪孩子来游泳的家长,由于游泳馆内没有空调,个个热得大汗淋漓。家住南坪的陈女士一边用宣传页扇着风一边告诉记者,她每个星期都要乘车四五十分钟带女儿过来学游泳。“我女儿今年小学四年级,暑假作业要求学游泳,我就带她来这里了,这里一个是价格合适,二来有专业的教练教,还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练。小孩学起来比较好,家边的游泳池要么贵、要么脏、要么就是没人教。”
记者随即来到重庆沙坪坝区、江北区的部分公共游泳馆,看到里面都是人满为患,不但池水浑浊,空气也很沉闷。一些重庆市民告诉记者,与其到那种地方享受清凉,不如呆在家里享受清净。
很多市民迫不得已,只能冒险在江里游
在嘉陵江双碑大桥段,每到傍晚都会有六七十名市民河边游泳,其中有不少是老人和小孩。今年已经63岁的罗大爷告诉记者,这里每年都会发生溺水事件,但来游泳的人依然很多。 “游泳馆要收费,水质又不好,还不如直接在江里游。江水虽然也脏、还晒得很,但至少是免费的。”
另一位在这里游泳的程同学说,他高中时曾亲眼目睹别人在这里溺水身亡,在被问到为何还在这里游泳时,他说:“游泳馆费用太高了,那是给有钱人游的,我家收入又不高,在江里游就可以了。”至于安全问题,他则表示只要注意应该不会出事。
在江边游泳,除了安全问题外,另外一个问题也困扰着部分游泳爱好者。原来,由于没有人管理,很多人都选择裸泳,这让很多周边的住户和来同来游泳的人感到很尴尬。
一位住在隔壁的何女士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人在这里裸泳,多的时候好几十人,中年人居多,尴尬得很,每天到了傍晚就不敢到江边走。”
准备游泳的程同学接过话说:“本来打算带女朋友过来的,看到这个阵仗,果断不敢了。也不是说裸泳不好,但最好专门划一块地方做这个,免得很多女生带来不方便。”
——相关阅读——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面授辅导(网上报名,一步到位)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络课程(随时随地,在家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