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https://ah.huatu.com/zfgj/)提供: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点:巨额罚单能否实现“平价放心奶粉梦”?
喧嚣一时的洋奶粉涉嫌垄断事件,终于有了结果。围绕这份新鲜出炉的天价罚单,消费者更多地关心,它能否令洋奶粉的价格集体下跌。尽管已有评论指出,“质量问题从来都没有国界,洋奶粉也不一定绝对安全。”但就目前而言,一些消费者对洋奶粉的信心,似乎仍高于国产奶粉。
巨额罚单震慑了乳企的纵向垄断行为,但消费者担心,在乳企交出巨额罚单之后,是否会变着法子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7月1日开始的奶粉企业价格反垄断调查,现在有了结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月7日宣布,合生元等6家乳粉生产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共被罚约6.7亿元,成为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
奶企被罚6.7亿反垄断法不是纸老虎
6月25日,发改委宣布启动对洋奶粉企业的反垄断调查。两天后,惠氏率先承认正接受发改委调查并愿意积极配合。7月3日,惠氏再次率先向中国消费者认错,并对其生产的多款奶粉实施降价措施,平均降幅11%。与此同时,洋奶企明治及国内奶企贝因美也宣布“积极配合调查”,旋即推出了各自的主动降价措施。
基于上述背景,接受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中外奶企共有9家,其中惠氏等3家因积极配合调查、主动整改并向发改委提供垄断证据,由发改委作出免于处罚的“宽大处理”。
一个多月前,听闻发改委对中外奶企启动反垄断调查,国外舆论姑且不论,国内舆论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有论者以“莫须有的洋奶粉垄断”作标题,撰文质疑发改委调查;还有论者撰文正告发改委“不要鲁莽干扰奶粉行业的市场机制”。然而,发改委对质疑和正告不予理睬,照常依法推进反垄断调查,适才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公布调查处罚结果,其出手之快捷、行动之利落、处罚之较真,着实出乎舆论预料。
今天的中国正行进在依法治国的大道上,今天的政府正在经受依法行政的转型。有此时代格局,从获悉发改委启动反垄断调查的那一刻起,笔者就坚信发改委在宣布这一决定前已掌握了相当的证据,若事先心里无底,发改委断不敢草率行事,否则将被舆论唾沫淹个半死。
政府价格监管的第一要义,就是依法营造公平价格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政府构筑良好市场秩序的必须之举。所以,媒体与其对此张罚单的巨大金额惊讶不已,不如透过罚单本身,体悟政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很显然,营造良好市场秩序是深化改革的题中之意。
近日,就新西兰恒天然肉毒杆菌污染浓缩乳清蛋白粉(婴幼儿奶粉的主要辅料)事件,中国质监和食药监部门联手重拳出击。在铁的事实面前,恒天然全球CEO史毕根飞赴北京向中国消费者公开道歉,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在国内痛斥恒天然拖延公布肉毒杆菌污染真相,新西兰外长昨日紧急访华,都说明中国依法维护奶粉安全充分占有事实和道义的制高点。至于肉毒杆菌污染与大额反垄断罚单凑到一块,这其中既有“巧合”之因素,亦是起步于今年初整治洋奶粉乱象的环环相扣之举措。此前只是时机未到,时机一到自当一一呈现。
《反垄断法》对价格垄断的定义,有横向与纵向垄断之区分。横向垄断——譬如行业内企业搞价格联盟,普通民众较易理解和辨别,纵向垄断则正好相反。以洋奶粉为例,有舆论认为,企业若与各层级经销商之间事先规定各层级的销售价格并按此商定价格执行不涉及垄断,这当然是对的。可问题是这次遭处罚的洋奶企并非如此,表面看各级经销商执行的也是事先商议价,但殊不知且不易为局外人辨识的是,洋奶企规定的各层级销售价格不是所有经销者在一致认可的情形下自愿执行的,而是建立于洋奶企一旦发现哪个层级的经销商搞降价销售,就立即挥舞多种惩罚大棒甚至停止供货的“强迫执行”(类似于此前遭发改委查处并已执行的茅台酒价格垄断)。一言以蔽之,所谓的“经销商价格自愿”其实是洋奶粉优势市场地位生成的“断货淫威”。请问,这不是纵向价格垄断是什么?6家受罚企业最终全部接受处罚,道理正在其中。
不可否认,由洋奶企不争气而必须进行的洋奶粉乱象整治,客观上为国内奶企打翻身仗创造了新的契机。但如果国内奶企误以为这是政府在替自己“拉偏架”,那就大错特错了。须知,政府这么做只是在依法整治国内奶粉市场的混乱局面,力争当个公正的市场裁判而已。如国内奶企继续不争气,国产奶粉照样翻不了身,照样不可能赢取国内消费者信任。
——相关阅读——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面授辅导(网上报名,一步到位)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络课程(随时随地,在家听课)
垄断给整个乳业“洗洗澡”
由于名列处罚名单的均为洋奶粉企业,这张大罚单别具意味。也用不着遮掩,这次反垄断调查,主要就是针对中高端洋奶粉而去。近年来,由于国产奶粉品牌普遍不受消费者信任,洋奶粉销量一路走高,价格也随之飙升,被称作“全球最贵洋奶粉”。这次处罚客观上对洋奶粉有震慑作用,也有利于减轻消费者负担。
自反垄断调查一开始,部分洋奶粉就开始主动调整降低价格。截至目前,被调查的企业都已纷纷宣布下调有关奶粉价格,降价幅度在3%至20%不等。但要说此举能否保护国产奶粉品牌,进而重振国产奶粉品牌的市场,那还得打一个问号。
首先要看这能否改变消费者心理。洋奶粉贵,这是事实。但消费者购买洋奶粉,冲的是质量过关。哪怕是国产奶粉是从国外进口原料生产,许多消费者也宁愿舍本土而选洋货。要求更为苛刻的消费者,还会对洋品牌的进口奶源(国内灌装)与原装进口两种情况进行区分,选择价格更高的后者。这种消费心理很难改变。
再者要看洋奶粉降价的市场效果。可以说,洋奶粉降价后,不仅不会危及自身市场,还可能对国产中高端奶粉形成冲击。奶粉市场有低、中、高端,当洋奶粉价格接近国产中高端奶粉,谁更具有竞争性,不言而喻。降价后,洋奶粉铁杆粉丝的购买力随之提高,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原来因价格因素而选择国产品牌的消费者,这下也具备了购买洋奶粉的能力。因此,原先以高价获取暴利的洋奶粉,虽然利润有所下降,销售量却可能因此提高。“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第三,国产品牌是否扶得起来,关键还看自己。经过三聚氰胺风波,国产奶企一蹶不振,特别是在婴幼儿奶粉领域,始终处于劣势。这固然有洋奶粉乘虚而入的原因,但最主要因素是国产奶企一直未能根本扭转负面形象,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既不能怪罪洋品牌,更不能怪消费者挑剔。说到底,消费者只认质量和信誉。
当然,这张罚单对国产奶企也不是全无用处。惩罚获取暴利的洋奶粉,等于帮国产奶粉改变道德形象。但就总体而论,这次反垄断调查应让包括国产品牌在内的奶粉企业产生危机感。无论什么产品,在质量和定价上都应考虑消费者利益,既不能以次充好,也不能随意涨价。消费者是企业的投票者,也是市场的最高裁判,一旦失去消费者,最终什么都是空的。
——相关阅读——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面授辅导(网上报名,一步到位)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络课程(随时随地,在家听课)
重罚垄断乳企,消费者能否得实惠
6家企业6.7亿元,可谓巨额罚单。应该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得以震慑奶粉企业的纵向垄断行为。但消费者有理由担心,在乳企交出巨额罚单之后,是否会变着法子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实际上,在这次处罚结果出来之前,表面上看调查有了一些效果,一些被调查的洋奶粉企业宣布降价。但是这一个月以来,不少消费者反映市场上洋奶粉的所谓降价,大多是噱头。如降价承诺未在零售终端实现,只对非主流产品降价,把宣布降价的商品置于不易被消费者发现的位置,并利用改进配方增加营养元素的方式保持价格的坚挺。
这次处罚之后,一些“不厚道”的乳企或会“偷梁换柱”,或明或暗地把处罚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为按照《反垄断法》,对于被查证确实的垄断行为,是按照其年销售额1%到10%处以罚款。6.7亿元的巨额罚单看上去很吓人,但是,奶粉企业只要以新产品、新配方的名义将产品价格提高十几元或几十元,多出来的盈利一定会多于罚款。
目前,著名的洋奶粉品牌在中国有六七家,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也仅在15%左右,小的还不到5%。通常来说,这种份额的市场结构,谁涨价谁死,但是这些年来,中国的洋奶粉价格节节攀升,有的奶粉价格在三年内价格翻倍。还有调查表明,中国售卖的高端“洋奶粉”价格,竟达到国外官网售价的2倍甚至4倍。
同时,所有的洋奶粉价格,几乎都是同步上涨的。所以,这里面有价格默契,是实质的垄断行为。但是定价是企业的自主权,这种价格默契没有直接的证据,所以无法查证,自然无法处理。
因此,被查处罚款的奶粉企业,完全可以放弃已经被认定的价格操纵行为,而改以新产品、新配方的名义继续涨价,以把罚款更多的找回来。同时默契同步涨价的行为,还会把所有的奶粉价格都带起来,甚至把国产奶粉价格也带起来。有数据显示国内品牌价格增长趋势更加明显。
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次反垄断的实质效果未必乐观。打破反垄断的尴尬,首先需要洋奶粉企业的自爱,不要自塑成有质量却不厚道的形象。监管部门一旦发现乳企有垄断行为,还需要继续加大调查力度。
更重要的是,需要促使国产奶粉争气,除提高国产奶粉的标准之外,还要加强监管力度。除了反垄断,解决洋奶粉价格虚高还是要靠市场。
——相关阅读——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面授辅导(网上报名,一步到位)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络课程(随时随地,在家听课)
6.7亿罚款与“天下奶粉一般黑”
新西兰恒天然公司的毒菌乳粉影响继续蔓延。近日,香港牛栏和美国雅培公司先后发布公告称,召回疑涉事的相关批次产品。国家质检总局则表示,我国已对恒天然集团浓缩乳清蛋白粉和奶粉基粉两种原料无限期停止进口,直到污染事件完全解决。
围绕着恒天然集团的自曝家丑,不少人对其赞赏有加。然而恒天然果真值得夸赞吗?从恒天然集团发布的声明中可以看出,企业在今年3月的一次检查中,发现2012年5月在新西兰本地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涉嫌被污染。3月份即检测到食品安全风险,为何拖到8月才公布?恒天然回应称,“根据现有技术,要耗时那么长”。可是在检测出食品存在着被污染的可能后,没有第一时间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通知客户进行回收,而是任由可能出现问题的产品流向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的恒天然,其选择本身就很耐人寻味。
而且在事发后,恒天然集团在向中国消费者致歉时透露,在该公司供应产品的客户中,仍有一家涉及企业要求不公布名字。为了维护客户的利益,就不顾消费者的安全,替涉及企业保密,这种做法完全不符合一个知名大企业所应有的。而在质检总局要求雅培召回风险产品之后,恒天然似乎“良心发现”,最终又向外界确认雅培就是事先要求不公布名单的企业。然而,雅培之前却否认曾经要求恒天然隐瞒信息,并发声明为自己的召回解释。即便雅培的产品原料没有涉及到问题浓缩乳清蛋白粉,只是受到了生产线的影响,但在事关食品安全面前,要求保密而不是坦诚对待,也有失企业良心。
恒天然的这出从保密到公开的闹剧,是否为了转移视线,引诱公众将对食品安全本身的关注,转移到竞猜“神秘企业”到底是谁上,别人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在食品安全问题面前,这种藏着掖着的行径都为人不耻。而且直到现在,中国消费者等来的也只是恒天然的道歉,至于是否赔偿则只字未提,这是否意味着只要没有消费者因为恒天然产品而中毒的事件出现,对消费者的赔偿就不会谈及?
而更令人吃惊的是,恒天然“致命毒素”的罪魁祸首竟是一根小小的管道——恒天然在北岛怀卡托地区豪塔普工厂的一根受污染的管道。如恒天然集团相关人士所说的,原定几天后该工厂将进行全面检修和清洗,因此忽视了对这根管道的清洗,最终致使生产线上的乳品受到污染。这多少对国内乳企也是一个警示:任何一个细节,哪怕一个小小的管道,都事关食品安全的大事,都有可能让企业“阴沟里翻船”。
国内奶粉频频出事,导致市场上洋奶粉抢占份额,并利用垄断地位在价格上一涨再涨。现在洋奶粉也不时爆出安全问题,给人感觉似乎是“天下奶粉一般黑”。7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共被罚约6.7亿元,成为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垄断价格要反,这固然没错,但有一点必须明白,比价格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问题。且不说这点罚款能否让那些奶企巨头低头,倘若连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最严厉的处罚都失去意义。
——相关阅读——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面授辅导(网上报名,一步到位)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络课程(随时随地,在家听课)
平价放心“奶粉梦”,光靠6.7亿罚单还不够
喧嚣一时的洋奶粉涉嫌垄断事件,终于有了结果。围绕这份新鲜出炉的天价罚单,消费者更多地关心,它能否令洋奶粉的价格集体下跌。尽管已有评论指出,“质量问题从来都没有国界,洋奶粉也不一定绝对安全。”但就目前而言,一些消费者对洋奶粉的信心,似乎仍高于国产奶粉。
从目前形势来看,天价罚单势必会影响洋奶粉定价。根据媒体报道,这次被调查的6家洋奶粉企业“占据整个中国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如此巨大的市场,这些企业不愿也不会拱手相让。面对天价罚单,它们只会规规矩矩交出罚款。发改委相关人士明确表示,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对涉案企业进行监督,“如存在阳奉阴违、暗地实施违法行为的情况,反垄断机构将依法从严从重处罚”。
但话虽如此,洋奶粉会降价,但降多少,降到什么程度,仍把握在这些企业手中。从市场环境看,洋奶粉已占据中国奶粉市场60%的份额,根据市场决定价格的原理,国产奶粉不足40%的市场份额,已难支配奶粉价格走势。因而,短期内,洋奶粉会降低一点价格,但这种降低,或是一种短时间内迎合消费者的策略,亦或是外企处理突发状况的危机公关。而从长远来看,洋奶粉价格下滑于洋奶企而言,甚至是一次抢占中国市场的机遇。
显然,机遇并不平等,留给国产奶企的时间已经不多。短期内,洋奶粉价格如果发生大幅度下降,对国产奶企将是一个反向逆袭。就目前而言,国产奶粉唯一抗衡洋奶粉的武器,就是价格优势。而洋奶粉虽然目前被曝出了许多质量问题,但消费者对它们的信心仍没有根本动摇。在这样的环境下,洋奶粉大幅度降价,甚至平价,国产奶粉很可能因此大面积溃败。
市场需要多元,市场需要竞争。须知,奶粉并非奢饰品,同等质量环境下,人们只会选择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不会去讨论洋、土。试问,有谁不愿意让孩子喝上一袋既安全又平价的奶粉?故此,国产奶粉企业当看到天价罚单背后深藏的市场挑战,以此为契机,倒逼自家产品质量革命,做好新一轮市场争夺战的准备。加强监管、确保质量、破除垄断、平抑价格,如此形成健康发展、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消费者才能有机会实现平价而又放心的“奶粉梦”。
——相关阅读——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面授辅导(网上报名,一步到位)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络课程(随时随地,在家听课)